改革开放已走过46个年头,在这期间,民营企业为我国创业就业、技术创新和缴税纳税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尽管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早已在全球范围内取得瞩目成绩,但是,其长期赖以生存的营商环境却仍有较大的改善空间,今年以来备受各方关注“远洋捕捞式”逐利执法则是明证。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国家为破除制约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的桎梏,采取了立法、修法等有效方式淘汰了大量不合理、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制度规定和政策措施。明确的法律规则能为企业经营提供稳定的外部环境,同时也可以约束其经营行为。然而,在明确的法律规则之外,更多的是波谲云诡的政策环境。以进出口行业为例,晚近几年以来,每当海关总署和商务部等部委发布重要贸易管制规定后,几乎都伴随着运动式执法。起初,执法机关及官媒纷纷开始对涉案民营企业及民营企业家进行攻讦。而一年半载后,办案机关则开始例行反思系列案件办理中的失误、要求重视证据审查,但此时,恶果已经酿成,民营企业家已经被烙上“走私犯”的印记。
“办一个案件,垮掉一个企业”的现象依旧广泛存在,而“政策是好的,但被执行坏了”并不是此类现象的免责符。在很多企业家看来,“不求法外开恩,但求公平公正”也是一种奢望。为此,兰迪深圳海关财税团队专门就近年来国家保护民营企业及民营企业家的法律文献进行汇编,现正式发布《国家保护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家政策及案例汇编》。希望该汇编能有裨于广大民营企业及企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