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9日,经国务院批准,商务部公布《阻断外国法律与措施不当域外适用办法》(商务部令2021年第1号,以下简称《阻断办法》)。该《阻断办法》篇幅较短,共计十六条,自公布之日起生效。为便于公众理解和适用该《阻断办法》,1月10日,商务部条法司负责人就该《阻断办法》的出台背景,制度安排和政府支持等有关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出台《阻断办法》的主要考虑在于:
一、出台《阻断办法》主要为维护我国自身的正当权益,反对单边主义。由于他国推行单边主义,禁止本国人与有关国家间的经贸往来,不当域外适用本国法律和措施,给我国企业的正常经贸交往造成了不利影响。《阻断办法》第一条就明确宗旨,为了阻断外国法律与措施不当域外适用对中国的影响,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保护中国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等有关法律,制定本办法。
二、出台《阻断办法》借鉴了国外的立法经验。上世纪90年代,联合国就通过决议,要求废除对他国企业和个人强加的具有域外效力的单方面法律和措施。有关国家(地区)曾先后出台相关立法,拒绝承认这些外国法律和措施的域外效力,保护本国(地区)的正常国际经贸活动。《阻断办法》第二条就规定了本办法的适用对象是外国法律与措施的域外适用违反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不当禁止或者限制中国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与第三国(地区)及其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进行正常的经贸及相关活动的情形。
三、出台《阻断办法》不影响中方承担的国际义务。根据《阻断办法》第十五条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协定规定的外国法律与措施域外适用情形,不适用本办法。因此,中方将一如既往地信守国际义务、认真履行相关国际条约。
对于《阻断办法》的制度安排,主要分为五个方面:
一、及时报告,根据《阻断办法》第五条的规定,中国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遇到外国法律与措施禁止或者限制其与第三国(地区)及其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正常的经贸及相关活动情形的,应当在30日内向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如实报告有关情况。
二、评估确认,有关外国法律与措施是否存在不当域外适用情形,由工作机制综合考虑《阻断办法》第六条所规定的因素评估确认。
三、发布禁令,根据《阻断办法》第七条的规定,工作机制经评估,确认有关外国法律与措施存在不当域外适用情形的,可以决定由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发布不得承认、不得执行、不得遵守有关外国法律与措施的禁令。工作机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决定中止或者撤销禁令
四、司法救济,根据《阻断办法》第八条和第九条的规定,中国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向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申请豁免遵守禁令。因外国法律与措施的不当域外适用遭受损失的,中国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可在国内法院起诉,要求予以赔偿。
五、处罚制度,根据《阻断办法》第十三条、第十四条的规定,中国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未按照规定如实报告有关情况或者不遵守禁令的,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可以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并可以根据情节轻重处以罚款。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工作人员未按照规定为报告有关情况的中国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保密的,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根据《阻断办法》的规定,中国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遭受外国法律及措施不当域外适用影响时,政府有关部门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给予如下帮助:
一、国内司法救济。根据禁令范围内的外国法律作出的判决、裁定致使中国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遭受损失的,中国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在该判决、裁定中获益的当事人赔偿损失。
二、提供指导和服务。工作机制成员单位应当依照各自职责,为中国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应对外国法律与措施不当域外适用提供指导和服务。
三、给予必要支持。中国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根据禁令,未遵守有关外国法律与措施并因此受到重大损失的,政府有关部门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给予必要的支持。
《阻断办法》主要适用于外国法律与措施的不当域外适用,而影响中国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外正常经贸活动的情形。企业在其中处于关键角色,企业在《阻断办法》中的权利和义务并存。一方面,《阻断办法》为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规定了针对外国法律与措施不当域外适用的多种救济途径;另一方面又对企业提出及时报告相关情况、遵守禁令等义务。